日本批准干细胞治疗自闭症,每2到4周一次持续5到10次,静脉一次打入5000万至3亿细胞
INTRODUCTION

2025年8月12日,日本厚生劳动省(MHLW)正式批准韩国Biostar干细胞技术研究所研发的“天使干细胞疗法”,可以在日本的临床治疗中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(ASD)患者。
这意味着,在ASD这个长期缺乏有效药物、主要依靠康复训练支撑的领域,干细胞疗法第一次获得日本官方的准入机会。
首批治疗将在大阪三一诊所实施,面向的是4岁及以上的确诊患者。按照方案,治疗使用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,取自患者自己的脂肪组织,在专有培养基中扩增。
通过静脉注射回输,每次的细胞剂量在5000万到3亿之间,整个疗程安排5到10次,每次间隔2到4周。
疗程结束三个月后,会用SRS-2(社会反应量表-2)量化社交、沟通、刻板行为等变化,既看安全性,也看效果。
1、为什么用自体脂肪MSC?
很简单——自己的细胞,不会有免疫排斥风险;取材相对骨髓来说简便,扩增技术又成熟。进行干细胞培养的是Nature Cell的专有培养基,这玩意儿在行内相当于“秘制配方”。
Biostar的前期动物实验已经给了底气:这种处理过的细胞,在ASD小鼠模型里能让社交障碍减轻、重复刻板行为减少、焦虑下降,这才敢往临床走。

但很多家长听到“干细胞能治自闭症”第一反应还是——它到底是怎么帮孩子的?
ASD的核心症状太顽固:社交障碍、沟通困难、重复刻板动作,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这样。康复训练能帮一些,但医学上没有所谓的“特效药”。
研究里发现,一部分ASD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年处在“异常模式”,脑部供血不足,神经发育滞后——这些恰好是干细胞擅长的战场:
它能调节免疫,把过度的炎症反应压下来;能分泌血管生成因子,让大脑的“水电供应”恢复;还能释放神经营养因子,激活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。它不能直接“改掉孩子的性格”,而是先把大脑的地基修好,让神经网络有条件正常运转,行为和认知的改善才有可能跟上来。

2、这些听起来很理论?来看真实的治疗案例。
美国的肯尼斯,两岁被诊断重度自闭症,医生直言他可能一辈子不会开口说话。八岁,他还要穿尿布,词汇量跟三岁小孩差不多,别说对话,连简单交流都难。

母亲一咬牙,把他带去巴拿马做干细胞治疗,那会儿美国还没批。8到12岁,他做了4次,高中又追加4次。

第一次治疗,他就能说完整话了,社交兴趣明显回来了;后面的疗程,异常行为慢慢减少,开始会读书写字,数学、写作成绩追上同龄人,智商硬生生提高了20多分。2017年,他高中毕业,还在考虑是去学一门手艺,还是加入家里的生意。


以色列的一个患儿更极端。重度自闭症合并癫痫和异常脑电图,从5.75岁到9岁,他接受了5次异基因MSC(胎盘+脐带)治疗。
第一次治疗两天后,他情绪放松,开始和兄弟互动;18周后,脑电图恢复正常,癫痫消失,语言能力突飞猛进,第一次能用完整句子说话。
接下来的治疗让他的运动协调、认知水平、情绪管理、社交主动性全都上了一个台阶,最终在ATEC和SRS-2评分中回到正常区间。期间虽然出现过短暂发热,但很快缓解,没有严重副作用。

3、听起来很振奋?行内人会建议不要太狂热。
第一,这些都是个案或小样本结果,不代表所有ASD患者都能复制同样的变化;
第二,疗效能保持多久、长期安全性怎么样,没有大样本+长随访的数据,没人敢拍胸脯;
第三,哪怕方案看起来一样,不同孩子的体质、病程、并发症,都有可能会让结果有差别。
不过日本这次的批准,等于在政策层面开了一个口子,可能会带动东亚甚至更多地区跟进。后面你可能会看到更细分的策略——比如针对免疫异常型ASD用这一套,脑血流不足型ASD用另一套。

技术环节也有优化空间,从培养基升级到细胞预处理,从剂量微调到输注方式变化,甚至会出现“组合拳”疗法,去追求更稳、更持久的效果。
现在,它还只是从实验室走到部分临床现场的“新选手”,政策松绑、技术积累、早期临床信号,这些都是加分项。但真要走进更多家庭,还得看硬数据—多中心、大样本、长时间随访的那种硬数据。
家长的热情可以有,但决策必须基于证据,而不是一两个励志故事。对行业来说,这是个值得下场的赛道;对家庭来说,冷静评估,或许才是现在最稳的姿势。
声明:本内容中的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此内容仅用学习、科普科学研究目的,无任何商业用途。如有版权问题,请联系公众号我们将立即处理。